FibreSeeker3众筹破千万人民币!连续纤维3D打印进入桌面时代
发布时间:11-20 11:30
11月17日,当FibreSeeker 3在Kickstarter上线时,不少从业者的第一反应是:
这价格是认真的吗?
2699美元起售的连续纤维3D打印机,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数字。
要知道,市面上同类设备售价都在数万美元以上。
截至发稿,FibreSeeker3项目已经筹集超过158万美元,换算成人民币已经突破千万!


而普通碳纤维填充PLA的抗拉强度也就76MPa左右。
AM易道认为,这个技术突破的意义在于:
它把一个原本只属于工业场景的硬核能力,装进了桌面级设备的外壳里。
双喷头架构背后的应用逻辑
FibreSeeker 3采用双喷头设计:
一个标准FFF喷头负责塑料,一个CFC喷头负责纤维共挤。
对应了三种不同的打印模式。

高速模式只用FFF喷头,适合快速原型验证,最高速度500mm/s。
高强度模式双喷头协同工作,在需要的位置铺设纤维,兼顾强度和效率。
超强度模式专注CFC打印,追求最高纤维体积比,适合制造真正的结构件。

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晶格纤维填充算法。
测试数据显示,相比标准FFF打印,这种填充方式能让零件减重35%,同时强度提升350%。
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台机器的应用场景可以从无人机机架、机器人关节,延伸到自行车部件、工装夹具甚至假肢制造。
设备的使用成本考量
首先看耗材成本。
FibreSeeker 3自产的X-CCF连续纤维500米售价49美元,而传统工业级连续纤维同等长度超过500美元。

一卷纤维可以强化3到5卷塑料耗材,这个比例意味着用户的使用成本大幅降低。
其次是打印尺寸的平衡。
300×300×245mm的成型空间,对于桌面应用来说够用,但相比工业设备的大幅面,材料和结构成本都得到控制。

再者是软件生态的简化。
硬件只是入场券,连续纤维打印的真正壁垒在软件。
标准切片软件处理不了纤维路径规划,这需要专门的算法去判断哪里需要铺设纤维、以什么角度铺设、铺设多少层。
配套的Aura切片软件能自动规划纤维路径,一键生成G代码,这降低了使用门槛,也意味着不需要像工业设备那样提供复杂的技术支持和培训。

市场空白还是伪需求?
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。
目前连续纤维3D打印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、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,这些应用场景确实需要高强度轻量化部件。


但对于中小工作室、创客空间、高校实验室来说,他们真的需要这个性能吗?
从AM易道接触的案例来看,答案是肯定的,但需求形态不太一样。
小批量生产工装夹具的企业,现在每次都要外发加工或者用普通FDM打印然后加固。
如果能直接打印出金属强度的部件,整个生产流程就变了。
做专业化的小型无人机或机器人的团队,过去为了强度只能选择碳板裁切或铝合金加工,现在可以一体化打印复杂结构。
我们认为,这些需求一直存在,只是过去的解决方案要么贵,要么不够好。
FibreSeeker 3提供的是一个刚好够用且价格合理的选项。
另一个问题是材料兼容性。
FibreSeeker 3支持PA、PC、ABS、ASA、PETG等多种塑料基材,连续纤维也提供碳纤维和玻璃纤维选项。

但它的X系列纤维是专有的,承诺支持第三方塑料耗材,但用第三方纤维就需要开启专业模式自己调参数。
AM易道的观点
设备研发团队曾为NASA、空客等机构开发过连续纤维系统,技术积累是真实的。
而价格我们认为确实打到了痛点。

如果用得好,回本周期不长。
桌面3D打印经过十几年发展,用户已经不满足于打印模型和简单功能件,他们需要更高性能的解决方案。
FibreSeeker 3出现在这个节点,时间刚好。

AM易道认为,FibreSeeker 3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:
它把一个只有大厂才玩得起的技术,变成了工作室和小团队可以算投入产出比的工具。
这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那些原本需要外发加工、等待周期长、起订量限制的强度件,现在可以当天设计当天打。
无人机团队不用再为了一个机臂结构件开模具或者找碳板厂切割,机器人工作室可以直接迭代关节设计而不用担心ABS断裂。
更关键的是,那些过去因为成本放弃的想法,现在有了试错空间。
这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释放。
当工具成本降到某个临界点以下,创新的密度会突然提升。
我们将持续关注更多基于连续纤维3D打印的创新应用。


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38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