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AM易道
09-29 10:23巴基斯坦空间技术研究所开发出创新FDM连续玻纤增强PLA线材制备技术,通过四级协同系统实现纤维精准缠绕与熔融包覆,制得直径1.75±0.05mm标准线材。该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达146.75MPa(较纯PLA提升2.4倍),模量4.96GPa,且兼容标准FDM设备无需改装。研究突破传统连续纤维打印的工艺瓶颈,为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化提供新思路,尤其适合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快速实现结构件性能升级。

AM易道
09-28 16:202025年9月增材制造行业投融资动态显示,全球3D打印领域迎来资本热潮。国内企业如福建国锐中科(A+轮千万级融资)、西安宏臻航天(天使轮3.5亿元)等聚焦金属打印、航天应用;国际企业如Firehawk Aerospace(C轮6000万美元)和Divergent Technologies(E轮2.9亿美元)则布局火箭推进剂和数字制造。资本加速流向金属打印、齿科、AI+材料等细分领域,凸显行业技术升级与规模化扩张趋势。

AM易道
09-28 10:30刚看到欧瑞康激光技术中心的一个项目分享,让我们眼前一亮。一个零件,DED+LPBF两种工艺:这个项目的核心是:先用LPBF(激光粉末床熔融)打印铜材料的精细壁结构,然后用DED(定向能量沉积)在顶部沉积镍基合金进行封装。项目选择用LPBF来处理铜材料的精细壁结构,包括内部复杂结构。而用DED在铜结构顶部沉积镍超合金,除封装,也是功能性的增强。镍基合金的耐高温性能、耐腐蚀性能都比铜要好,这样的组合让整个零件在保持铜的导热优势的同时,获得了更好的综合性能。AM易道认为,这种工艺组合的思路很值得深入思考,在航空航天已经有很多需求和应用了。不同增材制造工艺各有所长,LPBF适合精细复杂结构,DED适合大尺寸沉积和修复,将两者结合使用往往能获得1+1>2的效果。当然,多材料增材制造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。材料相容性、界面结合、工艺衔接、质量控制,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难点。铜和镍基合金的热膨胀系数不同,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可能产生应力集中。至少要考虑的是DED沉积过程中的热输入不会影响下方已经成型的铜结构。这些问题都需要精细的工艺控制和参数优化。AM易道认为,未来几年多材料或者多工艺组合的增材制造会在特定高端应用(比如航空航天、船舶、核电)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。

AM易道
09-26 14:07手记系列分享AM易道创始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和一点思考,系列所有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。先聊聊手机的照片,在旅途中,路过昆明。昆明南站层层叠叠的站台和柱子的图像像极了3D打印切片文件。但似乎云南没有什么我印象中的3D打印企业。如有云南的3D打印企业读者请评论区留言。我想到云南,就想到蓝天白云,想到四季如春。自然美景、民族文化、旅游胜地确实和科技/制造的感觉相去甚远。本文不分析具体的理性原因了。感性来说,3D打印是最能产生诗意的制造技术。既然如此,彩云之南也值得拥有自己的3D打印。再聊聊今日文章:8部门文件!桌面级3D打印机纳入国家数字消费战略拓竹创想的线下门店能否开启3D打印新体验经济?说国家数字消费战略似乎大了一点,但3D打印逐步成为家用消费品这事怎么说都不为过。但我的问题是,3D打印算家用黑电还是家用白电呢?如果按其娱乐属性来说,应该算家用黑电;如果按其制造功能的实用性来说,应该算家用白电。感觉既实用又娱乐,有点黑白无常。这样看来3D打印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品类,家用灰电。而且神奇的地方在于,除了3D打印,我想不到什么电气符合家用灰电的特征。能听歌的洗衣机和能空调制冷的家用投影都不存在。所以这是一个很新的商业角度。再往下想,传统白电黑电里,既然大家能接受家里头放一个那么大的洗衣机电冰箱大彩电;那么作为灰电的扛把子,大家理应能接受同样体积的3D打印机。所以进入家庭的3D打印机体积完全有机会更大。这样看来,更大的FDM和其他工业级的3D打印机都有机会进入家庭。唯一要思考的,是3D打印能创造或者解决人们在家什么样的高频需求?以后再细聊。

AM易道
09-26 14:05微软突破微流控芯片级散热技术,采用半导体蚀刻工艺在硅片背面加工仿生微通道,实现三倍于传统冷板的散热效率。该技术虽被误认为与3D打印相关,实则属于传统减材工艺。3D打印在芯片级散热面临精度与材料兼容性壁垒,但在系统级复杂散热器(如均热板、封装散热模组)领域仍具优势。行业需认清技术边界,聚焦毫米/厘米级高复杂度、低精度要求的散热应用场景。
查看更多